體壇周報籃球編輯部
2024-25賽季,CBA外援政策改為4節7人次。從限制使用到增加競爭,這一變革的背景和目的盡人皆知也無需回避:國家隊在國際賽場上的持續低迷,我們需要通過更高水平的競爭擠壓國內球員的生存空間,讓他們感受到壓力,走出舒適區;以倒逼球員成長為起點,改變聯賽生態,進而提升各級國家隊的水平。
外援政策的改變,成了這個賽季CBA最重要的關鍵詞,聯賽格局、球員角色、攻防邏輯都隨之巨變。當這個轉折性的常規賽季結束,大家感嘆,這是近年來最好看的CBA,都對即將到來的季后賽充滿期待。但在進行和見證CBA獎項評選時,人們卻麻木地遵從著從2013年以來聯賽的老傳統,把外援和國內球員割裂開來,絲毫沒有意識到,獎項評選的方案設計與聯賽制度的方向設計已經背道而馳。
我們已經習慣了CBA對國內球員的保護,這種保護的背后,是從上到下各個環節的底氣不足——擔心國內球員的積極性受到打擊,擔心球迷不能接受他們鐘愛的球員失去榮譽,擔心“只是打工人”的外援無法成為俱樂部的長期資產——對本土球員毫無底氣的各種擔心,造成了獎項評選的自我欺騙:既想用外援營造符合叢林法則的環境,又要用評選規則在叢林中建造一個兒童樂園,供本土球員愉快玩耍。
很多人會說,這就是我們的國情。但實際上,中國足球超級聯賽在評選聯賽最佳球員時,早已打破國籍的壁壘。當《體壇周報》聯合騰訊新聞組織評選2024-25賽季CBA各項最佳時,我們決定,除了最佳新秀獎僅限國產一年級球員外,不再區別看待本土球員和外籍球員,因為這才是符合競技體育公平性和邏輯性的評選原則。當然,和往年一樣,我們仍然拒絕評選黑箱,采取評委實名制,并且公布每位評委的每個選擇。我們堅信選票可追溯、可查詢、可質疑,是評選公平性最大的保證。
看到最終的評選結果,一定有人會說,MVP胡金秋,最佳防守楊瀚森,進步最快曾凡博,最佳新秀李祥波,這不還是國內球員包攬了所有獎項嗎?也許很多人不覺得這有什么不同,但我們想說,沒有哪次CBA獎項的評選,比這次更與以往不同。在祝賀上述球員成為這個“野榜”的獲獎者時,我們可以告訴他們:大秋,你是擊敗了巴里·布朗和洛夫頓,成為這個賽季聯賽真正的MVP;大楊,你蟬聯了常規賽最佳防守球員,你最大的競爭者,是埃里克·莫蘭德。
這幾位本土球員,這次不是在“兒童樂園”里拿到了第一名,而是在真正的叢林之中、真正的競爭之中脫穎而出。
我們要做的,就是拆掉兒童樂園,讓CBA聯賽中的佼佼者們,在開放的競爭環境中證明自己、獲得真正的至高榮譽。實際上,這不但符合中國籃球的根本利益,也順應了中國籃協的發展思路以及CBA聯賽的設計方向。讓本土球員和外籍球員同場競技、同臺領獎,或許在短時期內會讓某些人產生應激反應,引起他們的生理不適,但這正是中國籃球重獲尊嚴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