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前中國女子體操隊隊長的商春松,以一種命運轉折的方式,再次出現在大眾視野。此前,她過著平淡普通的生活,經歷了大多數運動員退役后,要面臨的兩個人生問題:如何再就業,如何重新找到自我。
“我的手全是繭子。”商春松攤開雙手,手掌與手指的連接處,露出一排粗糙、堅硬、凹凸不平的繭子。
這雙手,翻過了一個又一個障礙,在悠桿上旋轉,帶著她翻過了命運轉折的2024年。
這一年,28歲的商春松拿下兩塊金牌,成為了中國歷史上首位跑酷世界冠軍。此前,她更被人熟知的身份,是前中國女子體操隊隊長。
2024年5月,28歲的商春松在法國舉行的2024跑酷世界杯蒙彼利埃站,獲得女子自由式冠軍,這也是中國跑酷隊的首枚世界杯金牌。
6個月后,因為下雨,在日本舉行的2024跑酷世錦賽(北九州站)決賽取消。按照資格賽排名,位列第一的商春松,成為了女子自由式冠軍。這是中國跑酷隊的首枚世錦賽金牌,也是她人生中首枚世錦賽金牌。
以稍顯戲劇的方式,商春松走上世界冠軍的領獎臺。這條路,她走了11年。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體操館有一面墻,掛著歷年來獲得世界冠軍、奧運冠軍的運動員照片,“能上那個墻,是所有頂尖高手的一個目標”。
2013年,17歲的商春松第一次參加體操世界錦標賽。賽前采訪時,她說:“我希望可以登上世界冠軍榜”。
這一年,在高低杠比賽中,她收獲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商春松騰躍”,難度為F組(根據國際體操聯合會的規則,體操難度分從A組到G組,難度依次增加)。這是她心中離世錦賽冠軍最近的一年,但她沒有登上領獎臺。
2016年里約奧運會,作為中國女子體操隊隊長,商春松剛到奧運村就開始發燒,這是她第一次參加奧運會。賽前采訪,她紅著眼睛哽咽:“頭暈、腿發軟、沒勁,手還發麻,完全不受控制”。
女子體操運動員參加奧運會的黃金年齡是16歲,這一年已經20歲的商春松知道,自己可能沒有下一次機會再站上奧運會賽場。
體操女子團體決賽當天,在高低杠比賽中,商春松掉下器械。在自由操比賽中,隊友毛藝跳出界外。但中國女子體操隊,依然拿到了團體第三,商春松和隊友們都知道這塊獎牌的不易和珍貴。
之后兩屆奧運會,中國女子體操隊沒有再站上奧運會的團體領獎臺。
身高1米47的商春松,翻出了湖南老家的大山。但世界冠軍榜的那面墻,她始終沒有翻上去。
從2011年到2017年,商春松每年都會在體操比賽中站上領獎臺,但始終沒拿到過世錦賽和奧運會的金牌。
競技體育的殘酷在于,領獎臺之外的運動員是大多數。“特別是體操,因為它淘汰得特別快,新老交替特別快,黃金年齡就那么幾年。沒有拿冠軍是很常見的。”
2017年全運會結束后,商春松告別待了7年的國家隊。
體操運動員退役后,較好的出路是去高校當老師。退役后,沒有上過大學的商春松在蹦床館找了份工作,后來她也發過傳單。她說,“自從干過這個,別人發傳單我都會去接”。
商春松面臨著大多數退役運動員的困境——離開國家隊,重新進入社會。這時,商春松發現自己除了運動類的工作,其他工作都不太會,而重新學習一套新的生存技能,并非易事。
在2018年體操世錦賽多哈站,師妹劉婷婷拿到平衡木冠軍。獲知消息后,商春松內心對世錦賽金牌的渴望再次襲來,她決定復出。
2019年,商春松加入湖北省體操隊。同年,根據國家體育總局官網公示的《2019年優秀運動員免試入學推薦名單》,商春松成為華中師范大學體育教育專業的一名大學生。
2022年,商春松回到學校上學,同時開始報班訓練跑酷。
經濟拮據的商春松,為了多份收入,在學校干起了跑腿。“5 塊錢、10 塊錢”幫同學買飯、拿快遞。師妹覺得有些丟人,但她并不在意,“所有工作,我是靠自己的雙手去掙錢,沒有什么可丟臉的。”
“一般就我一個女生,他們的障礙擺特遠,我每次都做不了”。2024年冬天,北京一家跑酷訓練館內,穿著紅色T恤、個子瘦小的商春松,混在其他9位參加跑酷訓練的男隊員中,有些顯眼。
26歲第一次接觸跑酷,商春松感受到從沒有過的放松。從一個障礙到另一個障礙,“自由、隨性、沒有那么多條條框框”,和她的性格很像。翻越障礙的過程,和她的人生也很像。
剛開始練跑酷,商春松認為自己有體操基礎,應該很容易上手。但實際上動作、發力完全不一樣,所有動作都要重新學。
摔倒、重來,摔倒、重來,摔倒,重來……商春松花了很多時間,練習如何和肌肉記憶對抗。
跑酷訓練結束后,商春松趕去體操館兼職。長沙的房貸、北京的訓練、日常的開銷,都需要錢。張藝杰認為,這是她成為職業跑酷運動員,最難的階段。
2024年8月25日,商春松在湖南張家界(7.100, 0.16, 2.31%)天門山參加“云縱天梯”跑酷大賽,她是唯一一個入圍技巧決賽的女選手。最終,她獲得第九名。
年齡、體力、速度。到26歲再轉型,很少有人選擇繼續當運動員,但商春松還是做了一個大膽的選擇。
為了專心訓練跑酷,2024年初,商春松辭掉了湖北省體操隊的工作。這個舉動遭到了父母的反對,“失去穩定的工作,練跑酷要花錢,沒有工資,還會帶來傷病”。商春松知道爸媽都是吃過苦的人,看錢會看得特別重,但她有自己的堅持,“在可以選擇的時候,做自己喜歡的事,不想等到五六十歲再后悔。”
“跑酷謀生,其實比較難。”商春松搖搖頭,露出笑容,“但是我練跑酷,也不是為了去賺錢,只是因為我喜歡。”比起體操賽場上對金牌的渴望,她現在更享受比賽的過程。
跑酷訓練館藍色的墻上,有一行白色的字:如果你害怕跌倒,你必然因害怕而跌倒。
“跟跑酷很像,跟你人生也很像。你移動的過程,其實是培養勇氣的一個過程。”跑酷館的館長張藝杰解釋為什么寫上這行字。
16歲、20歲、24歲、28歲……運動員的人生,總是跟著比賽周期起伏,伴隨傷病困擾,在無數次堅持和等待中,體驗期許和失落,直到退役。幸運的是,有人在本該退役的年紀,重新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賽場,讓運動生涯可以多元延續。
有朝一日,能夠代表中國去參加跑酷的奧運會,是商春松的愿望。她希望自己,“能夠很堅韌,在什么環境中,都可以生存,都可以開花,遇到什么困難都是打不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