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柴夫
NBA比賽打到關鍵球階段,人們經常會發現領先一方選擇耗時間的打法。理論上手握優勢的球隊希望盡量減少比賽的回合數,所以傾向于每個回合都耗掉24秒,但這么做真的能有益嗎?答案是未必,甚至很多時候會適得其反。
上周勇士遭遇快艇大逆轉一戰就是生動的例子。當快艇最后時刻將分差縮小到2分時,勇士喊出暫停,比賽還剩35秒。從時間上看,這至少也是兩個回合的比賽,所以勇士暫停后的進攻回合很重要,如果打進,他們就能將優勢擴大到兩個球。那么勇士是怎么做的呢?
他們把球發給庫里,然后由后者在中線附近拿球消耗時間。最終庫里在進攻回合還剩11秒時才發動進攻,在表上還剩8秒左右時做出了一次高難度持球中投,皮球涮筐而出。
在需要一個進球的時候,勇士選擇耗時間,結果無功而返。下一個回合保羅·喬治追身搶三分,將球打進,快艇全場就領先了這一次,但他們拿下了勝利。
這并非偶然現象,黃蜂加時擊敗凱爾特人一戰也有類似的畫面。凱爾特人本有機會在常規時間拿下勝利,他們在比賽還剩2分20秒時領先9分,但接下來的4個回合,凱爾特人都選擇在進攻回合只剩10秒左右時才發起進攻,有一個回合更是在剩5秒時才啟動。
下面是一個典型回合,杰倫·布朗在還剩17秒時就已經來到前場,但他在中線運球耗到11秒才發起擋拆進攻,最終面對馬克·威廉姆斯的撲防中投不中。
綠軍每個消耗時間的回合都以打鐵告終,最終他們被黃蜂追進加時,然后輸掉了比賽。
目睹著這樣的比賽,我們經常會聽到這種說法:“比賽靠保是保不贏的。”數據專家塞斯·帕特諾曾給出過一項統計,進攻回合每早或晚1秒發起進攻,最終反應在球隊百回合得分上可能就有1分的差距,每一次消耗時間的進攻回合都會讓球隊的進攻效率下滑。
以聯盟平均數據看,各隊在進攻回合還剩7-4秒的時候有效命中率是51.9%,來到4秒以內時則只有43.6%,而最高效的出手時段是進攻回合還剩15-7秒的時候,有效命中率達到54.5%。消耗時間往往意味著自己會在高難度出手選擇中錯失投籃。
本賽季NBA給人的直觀感受是20分優勢轉瞬即逝,各隊不能再以老眼光看待比賽。在沒有三分球的年代,最后時刻領先6分可能還算保險,但今非昔比,和消耗比賽時間相比,各隊更應該考慮的是回合數,他們多浪費的幾秒鐘真的能讓對手少出手一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