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張奔斗
聽了王欣瑜一場12分鐘的英文發布會,如果用一個詞來描述我的感受,我會說:很動人。
打動我的地方在于——啊,她真是從一個始終對你保持微笑但也始終保持著距離、始終侃侃而談說那些正確的話卻讓你看不清她真我個性的女孩子,變成了一個不憚于說出自己真實感受的姑娘,而且言談舉止都散發著思考和知性的成熟魅力。
法網賽時我曾向她說出我的這番感受,“你以前回答問題時總愛說那些確保正確的話……”她看出了我想辦法找尋盡量委婉的方式但又想準確表達的樣子,笑著接話道:“你就是說我說話特別官方唄!”
你看,她這句話本身就很不官方,透露著調皮活潑的小個性。這可不是以前的王欣瑜。
球迷朋友們都夸,王欣瑜今年真是漲球了。她之前只會猛沖猛打,場上那個飛來飛去的小黃球,似乎就是她在這個星球上最大的仇敵。你再看看她現在,小球、截擊、旋轉、各種變化什么都能來一點,打法也由此有了更多的組合套餐。“我現在有了更多的打法選擇,之前我可沒啥選擇。”——瞧瞧,她甚至都學會了自嘲曾經的自己。
這來自于本就長于旋轉和變化的鄭賽賽幕后指點,她也一定從和謝淑薇的雙打搭檔中學到了很多東西。但更重要的,是來自王欣瑜自己的成長,“我從經驗中學到了很多,在場上做更明智的決定——什么時候該首先做好相持,什么時候該扣動扳機。”
但技術能力和戰術意識的提升,只是外在的顯化;一個人的變化,肯定首先來自內心。相比于技戰術能力提升更讓我感嘆的,是王欣瑜的思考力。
無論是我們多年的學校教育還是父母撫養我們的方式,中國的孩子更習慣于長期站在聆聽者和服從者的角色,想必我們或多或少都對此有一些感同身受。幾年巡回賽的積累,讓王欣瑜學會了站在平等的角度去和教練團隊溝通。“我知道什么時候該站出來說出自己的感受,如今更像是一種雙向的對話,而不是我一味點頭說yes。”
這來自于她非常痛的領悟。王欣瑜舉例說:“我意識到教練說的東西不總是對的,還是要聆聽自己的感受。去年很漫長也很挑戰,教練跟我說,穿線要增加10磅的磅數,或是我球拍的平衡點要調整。年輕球員沒有經驗,而教練又很有名,我下意識去聽從;結果球拍像石頭一樣硬,讓我的身體出了問題。”
盡管自己也才不到22歲,但王欣瑜已經很有心得想告訴更年輕的球員了,“過去我總覺得什么都是自己做得不夠好。我希望年輕球員明白,你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當然,這一切你還是必須自己去體驗,去感知。”
去體驗,去感知;去改變,去成長。王欣瑜正是走過了這樣一條路。這個外表甜美的姑娘,有著隱忍內斂的個性。“現在如果我心中有迷惑,我會去問;以前我總覺得一切都是我的錯,現在我意識到也可能是別人的問題。”
“過去總覺得是自己的錯”——在這場12分鐘的采訪中,這層意思被表達了兩次。王欣瑜正逐漸掙脫自我苛責的藩籬,她也的確說,“我比過去放松了很多。這種放松更能讓我保持專注。”這不就是體育心理訓練里常說的relaxed concentration?
改變,由內而外。一個人內心懂得了思考,獲得了成長,那么其他的一切,也就自然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