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馬德興報道
2月7日,中國足協、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聯合會(籌備組)將在香河召開新賽季職業聯賽工作會議,中超、中甲以及中乙三級職業聯賽俱樂部的主要負責人將參加會議。會議將圍繞著聯賽準入政策、聯賽報名與參賽政策以及商務開發等議題展開。除了足協與中足聯籌備組介紹相關情況之外,與會代表將在下午展開分組討論,提出修正意見。本次會議結束后,2023賽季三級職業聯賽的大勢也將基本敲定。盡管新春后圍繞著職業聯賽的各種說法與傳言頗多,但據了解,新賽季一個總的原則還是以“穩”字當頭,在穩定之中求生存與發展,并力求逐漸復興。
徹底解決欠薪問題
在2023賽季的職業聯賽,全面實施主客場制已敲定無疑。在這次會上,中國足協與中足聯籌備組在確認賽制后,很快將就場地情況展開全面檢查,畢竟很多俱樂部的主場因為有兩三年未能正常使用,特別是草坪情況需要重新翻新與整修,以達到承辦比賽的要求。當然,當下最嚴峻的情況是要徹底解決俱樂部的欠薪事宜。
本來,按照中國足協最初的設想,在去年12月31日之前徹底解決歷史欠薪問題,在今年的1月31日之前解決去年的薪資問題。但是,考慮到現實情況,為爭取更多的時間讓各俱樂部解決欠薪問題,中足聯籌備組與中國足協很有可能會適當放寬期限,也就是在職業聯賽準入截止日期前,讓各俱樂部徹底解決此事。按照目前所擬定的新賽季中超開始時間大概在4月底、5月初,準入的截止期限大概在開賽前10天至半個月左右,所以,各俱樂部依然還有兩個多月的時間來解決這個問題。
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就是欠薪俱樂部無論是中超、中甲還是中乙俱樂部,都不可能再像前一個賽季那樣被允許繼續參賽,也就是新賽季中征戰三級職業聯賽的俱樂部必須沒有歷史遺留問題。而且,這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一旦因為牽涉到欠薪被取消注冊資格的情況,新賽季中將不會再采用遞補的方式。也就是:如果中超有一兩家、兩三家俱樂部因為欠薪問題沒有解決而無法取得參賽資格,不會再讓上賽季降級的中超球會或排名靠前的中甲俱樂部遞補進入到中超行列。
據了解,不管是中國足協還是中足聯籌備組,都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即哪怕中超只剩下12家俱樂部,2023賽季的中超聯賽也將照打不誤。只不過因為要達到亞冠聯賽的參賽要求,即頂級聯賽隊伍必須要在一個賽季打滿27輪比賽,則中超聯賽有可能采取增加一個循環的方式,即在正常的18隊參賽情況下,一個賽季主客場雙循環為34輪比賽,假設只有12隊,則變成三循環、共33輪比賽,如同韓國K1聯賽只有12隊參賽情況下所采用的方式。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甲的情況或許相對更不樂觀,欠薪的隊伍更多,在新賽季中,有可能無法按照預設的18隊進行,但只要是欠薪的俱樂部一律被排除在外,哪怕是最后只剩下10隊甚至是9隊,中甲聯賽也將正常進行,將雙循環變成四循環,以確保各隊的輪次與場次。
中乙的情況相對好一些,而且因為將允許各俱樂部的U21隊伍(或預備隊)參賽,整個參賽隊數會相應增加,中足聯籌備組將考慮按照隊伍的地理位置,分成兩個組甚至三個組進行主客場制比賽。
中國足協以及中足聯籌備組之所以不想再實施遞補的方式,很重要一個情況就是可以避免類似像新疆天山雪豹隊這樣過去幾年年年降級、但因為遞補卻又可以年年遞補上來繼續參賽的情況出現,以凈化中國職業聯賽隊伍。當然,相應地,在升降級名額的問題上,會展開一些調整。譬如,假設最終參加2023賽季中超聯賽的隊伍就只剩下了12隊,降級的名額可能就只有1個或1.5個,像韓國K聯賽那樣,除了中超倒數第一名直接降級之外,中超倒數第二名再與中甲的隊伍進行主客場附加賽;而中甲升入中超的隊伍,有可能會有所增加,以確保中超聯賽逐漸恢復至設想中的18隊。中甲、中乙也一樣。
所以,類似像以往那樣,降級的隊伍再指望著遞補重返中超或中甲,至少今年已經沒有了可能。應該說,這是一個有利于中國職業聯賽發展的決定,職業聯賽的本質是“優勝劣汰”,通過競爭淘汰掉不符合要求或水準有限的隊伍,而過去的遞補政策恰恰是違背“優勝劣汰”的競技法則,因而才讓中國的職業聯賽趨于混亂。
不再提進一步降薪
就在最近幾天,有關球員降薪、限薪的話題突然又重新成為了網絡爆炒的熱點,甚至有傳言稱中國足協將進一步出臺降薪令,在原來限薪的基礎上,將職業球員的薪資進一步降低。但至少到目前為止,記者并未得到確切的消息。相反,鑒于目前的現實情況,特別是各家俱樂部目前欠薪情況較為嚴重,從中國足協傳出的消息來看,反而是不再提進一步降薪事宜,而是首先解決俱樂部的欠薪事宜,等徹底解決了這些歷史遺留問題之后,再根據現實情況來擬定相應的對策。
據了解,中國足協方面之所以不再提進一步降薪的要求,很重要一個情況是過去一兩個賽季中,眾多俱樂部在“后金元時代”已經不堪重負,原本就已經不可能再拿出更多的錢來“挖”球員,所簽下的新球員都是在原先中國足協擬定的薪資500萬元人民幣以內,而且即便是能夠達到500萬元的也是極少數;另一方面,俱樂部要解決歷史欠薪問題,也在與球員協商原合同中的薪資問題,在這方面,很多球員都是做出了“讓步”,大幅度降低了原合同中的薪資標準之后,才與俱樂部重新簽訂了新合同,新合同也是在足協原限定的薪資范圍之內。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中國足協再進一步要求降薪,這就嚴重損害到的球員的利益。盡管中國足球的競技水平不高,但這決不能成為損害球員利益的理由,更何況參加職業聯賽的大多數球員并未享受到“金元足球”的“紅利”,少數部分球員的確是拿到了高薪,但不能代表所有職業球員均是如此。而且,外援如今的300萬歐元的薪資也不算很高,如果像外界所傳說的再打對折的話,則外援的質量也就可以設想了。最近兩三個賽季的中超聯賽中,大牌外援流失情況嚴重,已經嚴重影響到了聯賽的質量與水準。中超聯賽本身很少能夠吸引外援,只有相對高一些的薪資才能吸引部分稍微有些質量的外援,而且中超聯賽對外援的依賴程度相當嚴重,如果外援在現有基礎上再降低水準與質量,則中超的水準也就不難想象了。
也正因為此,中國足協經過廣泛了解、調研與研究,不再主動提降薪事宜。在2023賽季中,中國足協將繼續執行原先所推出的薪酬標準。這也是從維系職業聯賽正常發展的角度做出的選擇。當然,在未來一個可能出現的變化是:以往在確認球員、俱樂部工作人員是否已經拿到薪資時,一般都是由足協下發工資確認表、球員或工作人員簽字確認,但這種簽字確認也出現過偽造的情況。所以,在新賽季中,中國足協可能會提出以每個月的銀行流水作為正式憑證、而且是唯一憑證,以確認俱樂部不在存在欠薪的情況。這顯然更利于督察,而且也會避免造假的情況出現。
青少年仍是準入重點
據了解,新賽季的職業聯賽中,在準入方面,標準將會有調整,但這種調整最重要是圍繞著俱樂部的梯隊要求以及青少年球員方面而展開的。譬如,過去的準入標準方面,要求中超俱樂部必須要七級梯隊、中甲必須要有五級梯隊。但是,實際操作過程中,能夠嚴格按照規定健全梯隊的,也就只有少數幾家,更多的則是以掛靠的方式,畢竟越是小年齡段隊伍,存在的問題越多,特別是,俱樂部方面根本就無力去解決小球員的學籍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與其繼續堅持這種要求,不如采取更為務實的辦法。
譬如,像中超、中甲俱樂部的梯隊建設,必須要建立U21、U19、U17三級梯隊,而更往下的隊伍,則可以采取共建的方式,也就是鼓勵俱樂部與所在地的學校建立合作關系,這也就徹底解決了青少年球員接受與完成12年教育的問題,讓更多的青少年球員正常讀書、完成學業。而中乙俱樂部則只需要組建兩級梯隊。對梯隊數量標準的放款寬,某種程度上也是減輕俱樂部的經營壓力。而女足方面,男足俱樂部帶女隊依然是一個強制性的要求,只不過女隊的建設未必就是成年職業隊,可以是女足青少年梯隊。
放寬俱樂部梯隊數量的要求,不等于中國足協就此輕視青少年球員的培養。相反,為鼓勵和加強國內俱樂部對青少年球員后備人才的重視,新賽季中,中國足協將進一步提出更為明確而細致的要求,全面推行“本土化”概念。譬如,在注冊球員方面,要求中超各俱樂部必須要至少有三名“本土球員”,至下一個賽季,則人數有可能會增加至四人。這是借鑒歐美職業足球的做法。
所謂的“本土球員”,并不是指本地區或本省的球員,而是指在本俱樂部梯隊中培養出來的球員,而且所簽訂的第一份職業合同就是與本俱樂部一線隊所簽訂的。如果繼續執行“U23政策”,這名首發出場的U23球員也必須是“本土球員”。這樣的規定,其實是進一步促進本俱樂部更重視自己后備梯隊的建設以及年輕球員的培養,減少俱樂部在青少年球員方面動輒花錢去買的做法,這其實也是相應地在幫助俱樂部解約成本。而且,目前國內青少年球員普遍存在著:本俱樂部一線隊很少直接從自己的梯隊中提拔使用球員的情況,更愿意去其他俱樂部“挖”青少年球員,這就造成了大量的浪費。而在“挖”的過程中,各家又很難避免“中間商賺差價”的情況。
除此之外,“U23政策”、“U21政策”是否將會取消?有關中超與中甲的U21隊伍參加中乙聯賽、并將允許升降級,各隊的U21球員是否可以隨隊參加中乙聯賽的同時隨時被抽調回一線隊參加中超或中甲聯賽,等等,諸多細節事宜也將在這次會議上展開討論并有一個明確的說法。而中超聯賽的外援是否要接軌亞冠聯賽?中超聯賽是否應該與亞洲賽制接軌、實施跨年度調整?等等,也將會在這次會上展開討論。這次香河會議結束后,2023賽季中國職業聯賽的大模樣就應該基本明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