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王勤伯
國際米蘭被尤文圖斯橫刀奪愛布雷默,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巴黎圣日耳曼遲遲不出手拿下什克里尼亞爾。
馬羅塔近年的經營路線從來都是有出才有進,不管什克里尼亞爾最終賣出多少錢,只有確定拿到現金,國際米蘭才有可能買下替代者。從準備工作來說,馬羅塔做得不差,他早早就和布雷默本人達成了協議,但出售環節沒有進展,只能眼看著被尤文奪愛。
另一個例子是迪巴拉。國際米蘭比較理想的方案是桑切斯解約走人,然后簽下迪巴拉,但是智利人不愿平白無故放棄國際米蘭高薪,于是又出現了同樣的情況:球員個人早早和國際米蘭有約,最后無法繼續等待,只能轉投別處。
國際米蘭極端球迷為斯洛伐克中衛的留下而慶祝。球迷通常喜歡用轉會市場來評價老板對待球隊的態度,國際米蘭球迷尤其如此。意甲最熱衷討論和研究轉會市場的球迷就是國際米蘭球迷,他們在夏窗和冬窗24小時專注轉會市場,轉會窗關閉了,就立即開始討論下一個轉會窗,不亦樂乎。這種現象可能需要歸功于莫拉蒂,他曾經的大把花錢風格,總是在引發球迷熱望,盡管在2006年電話門之前也曾經收獲過很多失望。
但實際應該關注的,是老板在整個賽季中如何對待一支球隊。國際米蘭的下滑,或者說陣線收縮,并不從去年夏天出售盧卡庫開始,也不從今年夏天引進布雷默失敗開始。什克里尼亞爾留下,也并不是國際米蘭重回強盛的標志。球員交易的成敗不是經營問題的真正反饋。如果要尋找一個明確的觀察點,可以認為上賽季聯賽爭冠失敗,才是國際米蘭全面收縮的標志,而且是不可逆的。
上賽季的國際米蘭,是意甲毫無疑問最強的球隊,陣容厚度極好,打法也很成熟。他們的丟分,發生在一系列占盡優勢卻被對手逼平或者爆冷擊敗的比賽中,球隊在關鍵時刻嚴重缺乏韌勁和拼勁。
如果從新聞角度去觀察,可以發現:在賽季爭奪的關鍵時刻,出現了AC米蘭球員和俱樂部談妥奪冠獎金的消息,但是國際米蘭卻沒有這樣的消息。有人或許會說,國際米蘭球員的奪冠獎金在各自的薪水合同里面就規定了,這其實是對意甲傳統不太了解。不管一支球隊有幾個人的合同里規定了奪冠獎金,球隊都會習慣在聯賽爭奪的關鍵時刻,派出代表和俱樂部進行談判,確定一旦奪冠的額外獎勵。
這種慣例實際就來自老板和管理層在競爭激烈的時刻,對球隊的一種刺激手段。一些球員個人合同里規定了奪冠獎金,會有特別情況特別處理,但是集體談判奪冠獎金獲得刺激的慣例,是一個從不缺席的重要信號。
如果國際米蘭管理層在上賽季關鍵時刻給予球隊足夠的刺激,國際米蘭完全可以拿下聯賽冠軍。但在上賽季,國際米蘭管理層一直缺乏給球隊這樣重要的訊號。如此情形當然也持續到了今年夏天,所以把新賽季國際米蘭的成敗寄托在一位球員是否簽下,純粹是球迷思維。
國際米蘭的財政問題,實際完全就不是什么新聞,這是這次張康陽在中國香港輸了官司,才又被意大利媒體好好關注。國際米蘭能夠繼續存在,要感謝的是意甲一向縱容負債經營,缺乏法甲一樣的監管機制。以國際米蘭目前這種債務7億(遠遠超過營業額)、月虧千萬、老板不注資的現狀,放在法國足球,直接面臨的就是波爾多的結局。
也就是說,國際米蘭現在其實是一種空殼運營的狀態。由于老板無法注資,管理層已經失去了激勵球隊的能力,所能專注的事情莫過于盡可能按時支付薪水,確保賽季基本目標,例如歐冠小組出線,聯賽前四,但無法支撐起豪門野心。如果球隊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踢得還比較漂亮(上賽季在小因扎吉的執教下表現其實很好),那么這個殼可以維護得外觀完整而漂亮,期待金主入甕。
然而,隨著債務雪球越滾越大,國際米蘭的“殼效應”其實會越來越小。盡管張康陽仍然期待著把俱樂部賣出10億歐級別,但任何一個買家看到目前的債務規模和營收能力,首先想要的都是打折。不打折就不買,等你再把債務雪球滾大,直到無法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