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李森發自伯納烏
皇馬對巴黎圣日耳曼的這場比賽,賽前人們曾有不少猜測,譬如齊達內在貝爾和羅德里戈之間會如何取舍;巴爾韋德和莫德里奇誰會被排除出首發;馬塞洛和門迪誰又更合適打這場比賽等等。但隨著首發名單的公布,人們的好奇心很快就被轉移到了另一個方向,那就是齊達內為什么要排出442陣型,他的試驗會否取得成功?
雖然傷后尚未恢復最佳狀態的內馬爾沒能代表巴黎首發,但由迪馬里亞、伊卡爾迪和姆巴佩組成的三叉戟依然算得上是歐洲一流,畢竟他們之前在小組賽打進10球0失球,即便是皇馬也望塵莫及。于是,為了避免在開局階段出現“意外”,齊達內決定使用4中場球員來迎敵,其中伊斯科在進攻時變為433的右邊鋒,而在無球狀態下退為中場的一員,目的就是切斷巴黎通往三前鋒的運輸線,并以中場的傳控來控制比賽。
不管齊達內這一招是否出乎了圖赫爾的意料,反正皇馬在比賽初段控制了比賽之后,巴黎也立即做出了應變。原來擔任右邊鋒的姆巴佩在10分鐘后被調到了左路,迪馬里亞改打前腰,同時左后衛貝爾納特積極助攻,重點打擊卡瓦哈爾的防區。而面對大巴黎的這一調動,皇馬的4中場倒顯得更加“正常”了:齊達內決定將巴爾韋德調到右路,與卡瓦哈爾一起夾擊姆巴佩,伊斯科則成為專職前腰,在進攻中成為本澤馬、阿扎爾身后的進攻組織者。這是因為伊斯科近幾個月比賽打得不多,而狀態正佳的巴爾韋德比他拼搶更兇,體能也更好。
其實在之前皇馬歐冠三連冠期間,齊達內就曾多次在決賽和半決賽等關鍵戰役中祭出4中場,其中伊斯科2次在決賽中取代貝爾。本場比賽也不例外,因為它充分體現了出球方便、控球多的優越性。但同時,由于克羅斯、伊斯科、卡塞米羅和巴爾韋德都不具備邊鋒特性,其唯一的缺陷也會暴露出來,那就是有球后皇馬打不出快攻,從而使比賽的節奏有所下降。
在拉丁式足球中,進攻無非分三種方式:一是在后場發動長傳,由擔當支點的中鋒把球控制下來后,再做給插上的二線進攻球員,但由于伊斯科不具備二前鋒的特點,故而此招并不適用;二是利用長短球相結合的方式來迷惑對手,但由于皇馬首發中沒有貝爾,加上雨天打長傳球失誤率較高,于是哪怕短傳節奏慢,齊達內也甘于將就;三是先利用區域性的短傳來迷惑對方,當皮球進入前場后才突然變速轉向,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幸運的是,皇馬對第三招運用得非常有效:第17分鐘,阿扎爾回撤后場左路拿球,他先是帶球連續晃過3名對方球員,然后把球分給右路的巴爾韋德,后者與卡瓦哈爾打二過二配合后插入禁區傳中,伊斯科倒地搶射被門柱擋出,本澤馬跟上補射首開紀錄。整個過程行云流水,在戰術配合上從后到前、從左到右的大轉移,體現了很高的造詣。
易邊再戰,大巴黎換上內馬爾,而控制住比賽的皇馬則不急于換人。畢竟伊斯科打得正順,阿扎爾的每一次突破都表現出了應有水準,而克羅斯、巴爾韋德又能時常出現在對方禁區線附近的時候,并不需要作出改動。直到第64分鐘阿扎爾被對方踢傷,齊達內才不得不用貝爾將其換下。盡管如此,只要皇馬還能壓往前場,體能也允許他們將斷球區設在中前場的時候,進球往往只是時間問題。果然,第79分鐘,馬塞洛左路吊傳禁區,本澤馬后點頭槌破門,將比分擴大為2比0。
不少人認為,4中場讓皇馬踢出了高質量的足球,這話不假,因為像皇馬這樣的“貴族”球隊,只有控球在腳的時候才會踢得更來勁,才能掩蓋防守上的不足。可惜的是,本場皇馬的好球只維持了80分鐘,比賽末段因防守大意而在5分鐘內被對手連追兩球:第81分鐘,默尼耶右路低傳,瓦拉內和庫爾圖瓦配合失誤,皮球漏到后點讓姆巴佩撿了一個空門;第83分鐘,巴黎前場連續傳遞,貝爾納特左路傳中,德拉克斯勒在禁區線射門被擋出,薩拉維亞左腳補射將比分改寫為2比2。
對于球員們在比賽尾段的防守大意,齊達內賽后表現得很“大度”,“瓦拉內的失誤使比賽出現了轉折?這是足球中常有的事。但我更在乎比賽中出現的其它正面的東西。”而伯納烏人也同樣如此,雖然煮熟的鴨子飛了,但賽后球迷們卻遲遲不肯離去:面對首回合曾3比0擊敗自己的對手,次回合能攻入2球、3次中框、15次射正(其中納瓦斯10次撲球救險),已沒有人再為平局怨聲載道了。相反,伯納烏人高興地看到球隊比本賽季任何時候都更像一個整體,也看到了球隊今后努力的方向。